在开始具体谈这本书之前,我想要介绍一下,我看《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的一些总结。对于理性和感性,再拓展到更加广义的分立,哲学史上的一些思想可以有一下的几个层次:

  • 理性与感性的对立。由此为基础,二元的对立概念的分立(黑与白,大与小…)。柏拉图是代表人物,理性的世界与感性的世界是完全区分的,在这个分离的基础上,进而有了主体客体的分立,观念和实体的分立,灵魂与肉体的分立,上帝与人的分立。(其他的代表人物有:莱布尼茨(理性主义),洛克和休谟(经验主义)等)
  • 对立的统一。认识到对立概念的统一,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认识到更多对立概念中蕴涵的相对性和统一。由康德开始认识到这种统一(“想象力”作为中介联系知性与感性,就是最初的统一),黑格尔的逻辑学把它完全建立,马克思的辩证法则将它发扬光大开始超越,其他代表思想还有古印度教(梵我如一),早期的印度佛教等。但是,把对立概念统一为“一”来认识(“一”可以有很多其他名字),默认“一”的实体性,其实还是蕴涵着主客体的对立:它似乎假设了“一”的现成性和实体性,而且有种我们把“一”作为对象来认识的模式在其中,这样本质上还是主客分立的。
  • 构成的缘在。不止于统一,而有一种“构成”在里面,对形而上学的彻底否定。代表思想:龙树的中道,老庄道家,海德格尔的缘在(Dasein)构成等。
    • “存在”,不再是“什么”的问题,而变成了“怎么”的问题,变成由境域构成的问题。这样取消了“存在”的现成性和实体性,“存在”不是突兀于外界的“实体”,而是有环境境域构成的“幻相”。我们的认识也不再是“认识”,而是一种“领会”或者“悟”,是在缘构的基础上对世界的理解。
    • 它是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的,所说“相空”或者“梦幻”是在表达:取消实体性的,但是并不是否定我们感受认识到的一切。而是告诉我们,在用概念工具方便理解的同时,我们需要知道一切概念本质上是缘构的,而不具有实体性,它们都是紧紧依赖于境域的。
    • 另外它也不是反对语言,反对逻辑理性的,它是强调“表意”。它的重点是,这些(语言逻辑)是作为理解的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表意:“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 它很类似我们中国人对于“天道”、“形势”的理解,一切像一张交织密铺的网,把握“天势”才能“成功”。

斐德洛的一些想法,我个人觉得,斐德洛的思想还是没有达到构成的境界,只是在对立的统一中。

  • 斐德洛在不停思考理性与感性的对立统一,并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良质(Quality)”。
  • 斐德洛认为良质是非概念的,是艺术的。我们不能用概念来描述,只能通过感性去理解。
  • 同时斐德洛坚信良质的实体性,但这就蕴涵了把良质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

作者在超越斐德洛之后的一些想法。作者比起斐德洛摆脱了不少包袱,我认为作者想要追求的正是缘在境域构成的思想。

  • 作者通过“修理摩托车”来领会良质。提到了我们与世界是“关系”构成的,彻底摆脱了主客的分立。感性与理性融合的状态,让我感受到了印度教的瑜伽,道家坐忘,禅宗禅坐同样的意境。同时,我又感受到了黑格尔所说的在劳动中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的意味。
  • 另外,其实作者对科学和理性的态度非常积极,我觉得这是禅宗道家思想所不具有的。哲学是历史的,我们在新的时代确实应该要有更适合时代的思想。
  • 作者还谈论了一些领会良质的方法论,应该避免的做法。

最后一部分,讲了斐德洛的一些经历,我的感受可能和作者一样,斐德洛过于偏激片面了。我也随便写写对一些小问题的看法:

  • 关于对理性的一些否定,和包括神话先于理性的话题。我觉得“先天综合知识”已经为我们的理性思想奠基了,我们也不应该否定理性这一部分,而是应该作为“一”整体的一部分接受它。
  • 亚里士多德作为哲学史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以历史哲学的观点,辨证得看待它。
  • 还有对于科学的否定,我觉得科学知识本身是没有对错的,而且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的瑜伽,可以帮助我们领会“缘在”。真正使人们异化的其实应该是资本。
  • 另外如果在缘在构成的角度上看,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其实是没有矛盾的。巴门尼德主静,是在说“那正在收拢的收拢性,即是原本的收拢”(在柏拉图的二分前,巴门尼德的存在sein是“收拢”的,构成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其实是在说“作为全体的存在者,在其存在中,被来回的从对立者中的一个抛向另一个,存在是斗争和涌动的收拢”,其实不矛盾。(参考《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我感受到了斐德洛到作者目前状态的转变,斐德洛想表达一切都是“良质”的一部分,好像一切都是良质,但是实际上对良质没有什么具体的描述,这就非常的形式,良质这个完全可以省去(当然,就像佛不可言说,道可道非常道,良质大概是不能言说的。但是和《道德经》或是佛学著作的不同在于,它们能够一定程度上的具体的表意)。所以作者就只是在描述他的旅程,他的生活,他周围的一切,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我们存在的构成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