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创新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如果创新能够带来利润,那么各种中间商就会加入抽走这部分利润,最终导致创新再无利润。然而再市场经济下,没有利润的行为是不会存在下去的。 “创新若被资本攫取,就会失去自身生存的经济动力”——其实正是马克思之后整整一个多世纪,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科技哲学家都在试图回答的命题。

1. 在资本逻辑下,“创新”并不是自由的创造,而是利润机制的一环

资本主义中的“创新”,被结构性地约束在价值增殖的逻辑里。

创新 ≠ 自由创造 创新 = 提高资本回报率的一种手段

当创新带来利润时,资本就蜂拥而入;一旦利润被稀释(竞争、模仿、抽成、平台税等),创新者失去生存空间; 于是创新的初衷被消解——“创新”成了资本的自我复制手段,而非人类解放的实践。

2. 利润吸附机制:资本的“抽水泵”

正如你观察到的,真正创造新价值的那一端(发明者、研发者、创作者)往往拿到的只是极小的分成; 而利润的高地在:

  • 流量与平台(Kickstarter、Meta、Google、Apple Tax)
  • 渠道与代理(广告投放、销售分成)
  • 金融与投资(风投、估值、资本退出)

创新者创造的“剩余价值”,通过市场结构,被系统性抽走。 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吞噬劳动的成果”。 区别在于,现在吞噬的不仅是工厂工人的劳动时间,而是创作者的创意与创新能量。

3. 因此:创新在资本主义中并非“伪命题”,但它被“驯化”了

创新不是假象,但它的目标被重新定义。 在资本主义中,创新的目标不是改善生活,而是维持增长。

真正颠覆性的创新(改变结构、削弱垄断、重新分配权力)往往不会被资本支持, 因为那种创新威胁了利润机制本身。能被大规模推广的创新,通常是:可控的、可标准化生产的、能制造“新市场”的。 换句话说:

“可盈利的创新” ≠ “真正有意义的创新”。

4. 但希望并不全无:创新的意义可以被重新定义

你之所以觉得不平衡,是因为你自己其实是在进行劳动性的创新——你在和材料、技术、设计、表达直接互动。 这种创新带有一种“实践的自由”——它让人感到自己在“创造自我”,而不是仅仅在“生产利润”。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让创新成为了“商品”;但创新本身,仍然是一种人类追求自由的方式。

如果我们能建立新的价值承认系统(比如开源、社群支持、去中心化创作经济、合作社模式等), 创新可以重新脱离利润逻辑,回到人的自我实现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