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谈美》
1932年四月。学习时期作品。
三种态度:
-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实践)
- 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理性)
- 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判断力,审美)
立脚点(分析论):
美是无目的的,与实用分离的。需要与实际人生保持适当的距离欣赏。(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美常含有移情。物我同一。
-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 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觉得模仿物的形象。
辨证论,谬误的批判。
非享乐主义。美感非快感。快感是与实用有关的,而且不具普遍性。
非唤起甜美的联想。艺术不能离开想象,想象的无限性不受控制性。狭义的联想不是美感。(康德:想象力的无限性受到知性的控制,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产生美)。另外内容和形式的争论。
考据学的误区:穿凿附会,忘记欣赏。文学美学批评的问题。
- “导师”类,妄自批评。
- “法官”类,尝试用概念分析。
- “舌人”类,帮助分析研究,不发表意见。
- “饕餮者”类,印象主义,欣赏的批评。
更深入的分析
自然美的内在矛盾:美的欣赏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人情化理想化)。把主观形成的概念附加到自然上。
艺术美与自然美:
- 自然主义:写实主义,模仿自然。自然尽美,则没有美丑。
- 理想主义:抽象化自然中的普遍特点。但仍然是模仿自然。
- 艺术的美丑不同于自然的美丑,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得来的。
艺术与游戏:相同与相异的讨论。(可以考虑用他的思想为游戏正名)
艺术的创造:
- 想象力:再现与创造。(康德:一种把过去的现在不存在的观念保持下来的能力。所谓“创造”其实也不能超出过去的观念)
- 情感。意向在情感中协调(讨论了含有客观性的主观性)
- 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形式)是历史的变化的。
- 技巧、媒介。通过模仿学习。
人生的艺术化。
《谈美书简》
我的个人感受:197x年,阅读时需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需要纠正一些时代残留问题,也需要板正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另外,当时的哲学环境不理想,也要理解作者的让步。其实作者后面也谈到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每个时代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形态决定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性格。另外在现实实践中,典型人物也在塑造典型环境,作者也是在努力塑造环境的发展。
美学发展
- 康德的审美分析只考虑了想象力和知性,而把其他阉割掉了:思考(同时是实践活动也是认识活动),情感和追求目的的意志。另外康德对依存美态度的前后矛盾。
- 尼采叔本华,片面强调感情和意志。影响了弗洛伊德。
- 机械论与有机观(有机组织者整体,接近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大多在讲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其实应该多谈谈和艺术结合的内容,多花点篇幅讲讲主客统一对艺术哲学的意义)
- 辩证唯物主义,解决了二元分立的问题。进而,人与自然的统一。
- 劳动理论:艺术是精神的生产劳动。主客统一,蕴含观念和目的,劳动器官的全面合作。
- 主客统一解决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
当时时代相关讨论
突破禁区: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共同美感、“三突出”。(主要针对的是时代残留问题,对个人的强调,在那个时代曾被片面得抵制)
生理学观点:节奏感,移情作用(由我及物),内摹仿(由物及我)。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按我的理解类似康德的先验统觉)。
文学的独特地位:用观念性的文字符号描述感性。强调语言基本功。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争论。
典型:
- 典型的庸俗化与固定化。
- 资本主义带来的艺术典型观的改变:
- 重点由共性转向个性(受资本主义解放个性影响)
- 由轻视环境转向重视环境,甚至比人物性格重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一个这个”:一个这样的具体感性事物。
- 典型与现实主义联系: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 典型环境(当时的阶级斗争)决定人物性格。
审美范畴:(对立统一)
- 美与丑(总范畴)
- 崇高与秀美
- 悲剧性与戏剧性
艺术中的偶然性,游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