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1.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3. 《Marxism For and Against》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回顾自己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程。

  • 法律专业,但是法律作为哲学和历史的辅助学科来学习。
  • 1842-1843《莱茵报》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
  • 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

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 在巴黎学习政治经济学,后移居布鲁塞尔。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对黑格尔的批判

对黑格尔的批判没有立足于整个系统做全面的批判,立足与黑格尔的神秘主义,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 老年黑格尔学派:认为要把一切纳入黑格尔的逻辑体系来理解。
  • 青年黑格尔学派: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
    • 那么只要“同意识的这些幻想进行斗争就行了”,“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最大的保守派”

需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他们所作的批评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 个人(现实中的个人):“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graph LR
        A["个人是什么样的"] <--> B["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A <--> C["个人彼此间的交往(Verkehr)"]
        C <--> B
  
  • 民族——分工——所有制
    • 民族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 民族内部:“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 所有制:
      1. 部落(stamm)所有制:与生产不发达阶段适应。
      2. 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3. 封建的、等级的所有制。(1)土地所有制和束缚于土地所有制的农奴劳动;(2)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
  • 对德国哲学批判:“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德国哲学则与这相反——“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 对费尔巴哈批判:(1)感性世界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历史的产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分离;(2)人不仅仅是“感性对象”,也是“感性活动”。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立足现实的历史观

原初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

  1. 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2. 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3. 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4. 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5. 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异化消失的最终条件:生产力的发展

  • 贫穷条件下,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 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世界市场是共产主义的前提。
  • 最终(1)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2)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

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48]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批判宗教的人的历史观(圣布鲁诺、费尔巴哈)、和绝对精神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费尔巴哈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全部推论无非是要证明:人们是互相需要的,而且过去一直是互相需要的。他希望确立对这一事实的理解,也就是说,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确立对存在的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存在的东西。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错误的理解:

  • 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被统治阶级刻意)达到“具有普遍形式的思想”。
  • 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进行统治的个人分割开:(思辨哲学)证明“精神”统治“个人”的戏法:(可以用分析哲学的方法考察这个戏法
    1. 把进行统治的个人和思想分割。
    2. 把思想看作是“概念的自我规定”(因而把思想通过自己经验的基础联系起来,提供了立足点)。
    3. 把“自我规定的概念”叫做“自我意识”,或者变成历史上代表着“概念”的许多人物(思维的人、哲学家等),而这些人又被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辩证历史中的个人、现实中的个人。 但是又不能把社会关系局限于社会环境对个人的限制,也不能把历史曲解为单向的对个人的决定作用。

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产工具:

  • 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受自然界的支配。
  • 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受劳动产品的支配(积累起来形成资本的统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实行分工。

工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必然会产生私有制。…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是大工业的产物,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

(1)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地域隔离)——手艺人行会联合(帮工-师傅)。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在这里,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只要这种力量还存在,私有制也就必然会存在下去。

(2)生产和交往的分离——商人阶级的产生,地域限制开始消失——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工场手工业:

  • 资本开始积聚。所有制关系发生变化。
  • 世界市场。
    • 各国之间关系:(1)禁止输出金银;(2)关税。

(3)17世纪-18世纪末,商业和航运发展。对工场手工业采用保护的方法。

  • 资本发展加速,但是总体还是缓慢。
  • 禁止金银外运的法案被废止,货币、银行、国债、纸币、股票、证券等,整个货币制度发展。

(4)(英国的生产力无法满足需求、力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世界历史,无产阶级。

共产主义

只有在共同体中才有可能个人自由。

  • 阶级对立时的共同体,是阶级的共同体不是个人的共同体,成员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种共同体,他们是作为阶级成员而不是个人处于这种共同关系中的。联合的基础是分工导致的异己的联系,受偶然性支配的。
  • 无产阶级共同体中各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

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私有制

所有制的阶段:封建地产,同业公会的动产,工场手工业资本。

国家只是为了私有制才存在的。

Marxism For and Against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