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吴晓明(全46讲)

Table of Contents

  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对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2. 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
    1. 德国唯心主义
    2. 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与青年黑格尔学派
    3. 博士论文
  3.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
    1. 费尔巴哈哲学与国民经济学
      1. 费尔巴哈哲学
      2. 国民经济学
    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3.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 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2. 以“异化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
    3. 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
  5.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新世界观的创立
    1. 存在论变革
    2. 历史唯物主义
  6. 讲座



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对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对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1.1 现代性

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现代性本质根据的两大支柱: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资本:首先是货币,其次能够在商品流通产出超出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增值。 资本是现代社会基本的原则。“进步强制”。以资本为原则:是现代的,不以资本为原则:是传统的。

现代形而上学 现代哲学以及以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和技术(它们使资本的欲望得到实现)。

剩余的两个来源:

  • 绝对剩余:延长劳动时间。传统的(传统社会中存在的,比如:半夜鸡叫)有限的。
  • 相对剩余:使工资部分的必要劳动时间,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现代的。

现代的形而上学是否属于现代性是有争议的,但是讲师认为上面的剩余的阐释,证明了现代科学的重要性。

1.2 有原则的批判

  • 对现代世界的批判已经存在。(最早:法国重农学派:批判货币,反对城市化;英国卡莱尔)
  • 最重要的思想家:卢梭。浪漫主义。文明(货币、工业和商业)使人文明,使人类没落。推崇自然状态。

1.3 批判

批判“澄清前提,划分界限。” 由康德开始:三大批判(详细见康德页)。纯粹理性批判:澄清知识的先验的前提,并为人类的知识划定界限。从此所有的哲学不能不是批判,无法回归到独断论。费希特也是批判哲学,黑格尔对自身扬弃也是批判哲学。最终帮助我们切中现实。

自由的思想(黑格尔)不接受未经审查为前提的思想,无论它看起来都么理所当然。引申到当今中国的不自由:迷信“神物”(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概念的迷信),对(西方)教条主义的迷信。(开始发散谈中国的孩子,中国的个人不是纯粹的个人,而是伦理实体的一员:社会关系决定社会中的个人)

举例应用:

  • 批判形式的公平:无条件的公平。切蛋糕:切的人最后拿。其实有前提:利己主义个人和原子个人(没有社会关系,因而具有独立人格,历史的:只有社会关系解体才会产生)。而且有界限:完全依赖于前面的前提,依不同的环境。
  • 原子个人详解:中西方的前理解(前提)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因此有差异。西方人更接近原子个人(扬弃了伦理和半伦理的关系),前提与中国人不同(完全处在伦理社会关系中)。考勤机,西方人难以理解中国人的代打卡方式。(王德峰吐槽他姐姐)中国人吃,围着桌子,所有人到一个盘子里夹菜,西方分餐制。
  •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澄清政治经济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并把握现代经济生活的界限。古典经济学,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阶段形成体系。通常从两个人开始,猎人与渔夫(生产不同的产品,自然原始状态中的人)。交换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不是任意的:等量的抽象劳动,等价交换。

2. 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

2.1 德国唯心主义

2.1.1 康德哲学

(更多内容见康德页面)休谟问题的提出,先天综合知识如何成为可能。

自在之物与自我意识,二元论不可知论主观主义

  • 自在之物:本身不可认识,必须加上一种形式:先验范畴或者纯直观的形式。
  • 先验纯粹统觉不是经验的心理活动)(自我意识,通过先验演绎得到),把知性范畴与感性杂多的连结综合,构成知识的先验的前提条件。自我意识是知识先验的前提和条件,不是认识的对象。自我意识和自在之物类似,也是不可认识的。纯粹的自发性,能动性。我思(cogito):我=思(纯思),不同于笛卡尔的实体的我
  • 二律背反,理性:知识所达不到的界限。实践理性,信仰的领域。
  • 人类的知识和先验对象是被构成的,不是现成的。

自我意识与与维特根斯坦的我类似:

  • 唯我论,说出来的东西是错的,但是它所意味着的东西是对的。我不可说,因为说出来则我变成对象,但是我不能作为对象。我不在世界中,但是我是世界的对象。我与世界的关系:必须要有一个眼睛(我),才能有一个视野(世界),但是眼睛不在视野中,眼睛是视野的界限。需要另外一个眼睛,才能把眼睛放在视野中,但是这样不行,因为世界只有一个。
  • 我构成先验(知识)的前提条件,但是它不能作为对象(否则逻辑上可以无限往上追溯)。

2.1.2 费希特

康德哲学的后继,完成。不满足于康德的二元论,试图寻找一个统一的出发点(“我”,自我意识),来构造整个世界。自我意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概念,而应该是一个基本命题:包含主词和谓词(包含了内容)。费希特哲学由三个基本命题构成:

  • 我是我(我等于我),(主词的)我是(谓词的)我。我是自为的存在:自我意识的纯粹自发性,能动性,在康德哲学的层次。
  • 我设定一个非我,与我相对立,生产性的,创造性的。超越了康德哲学的层次。
  • 我设定一个可分割的自我,和一个可分割的非我,来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自我非我的统一。三段论法的思辨推理,但是只是纯粹形式的

黑格尔的疑问:非我从何来?第二个命题从外部非法偷运了非我,因为非我不包含在第一个命题中,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二元论的。非我是自我的“无限”的否定,自我无法正在消化非我。

2.1.3 谢林

同一哲学:出发点应该是绝对者(上帝,回到斯宾诺莎的“实体”):我-非我,主体-客体(的统一)。从相对的观点到绝对的观点。 自然哲学:客体彻底地引导到主体;先验哲学:主体彻底地引导到客体;主客体最终都表现为实体。绝对者的反思形式:(谢林)理智直观、艺术的形式;(黑格尔)思辨思维,中介是辩证法,直观只是佯言皈依了上帝,因为直观没有规定,可以变成任意和武断。

2.1.4 黑格尔

斯宾诺莎(实体):近代哲学的重点,是无限的基质,但是不是无限的机能,是“死寂的”阴沟,无法产生东西。对康德和费希特批判哲学,把自己对真理的无知作为良知。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有了自由的实体,不仅是无限的基质,而且是无限的机能。(黄鳝和泥鳅结合的例子,哈哈哈)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因素:

  • 斯宾诺莎的“实体”,也是形而上学化了的脱离人的自然。自在。
  •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形而上学化了的脱离自然的人。自为。
  • 黑格尔本人的“绝对精神”,形而上学化了的上述两者的必然统一。自在自为。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绝对者包含了自己的存在。康德的反驳,观念中的存在不等于实际的存在。黑格尔反驳,上帝是绝对的东西,意味者一和一切,和一般观念中的存在不一样,上帝的观念一定包含存在的规定,否则它只是一个相对的东西。

2.2 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与青年黑格尔学派

伽达默尔:19世纪从歌德和黑格尔的去世开始,20世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开始。 1831年黑格尔死后,黑格尔哲学的分裂:

  • 老年黑格尔派:右派,资产阶级保守派,整理黑格尔遗著上有贡献,整理总结了很多讲演录。
  • 青年黑格尔派:左派,政治、宗教上都倾向于激进。新的阐释发挥。(马克思、恩格斯,从中分裂出来)

晚年的谢林, 直观启示哲学。恩格斯,克尔凯布尔受到影响。 叔本华, 意志哲学。 海涅,向法国解释黑格尔的哲学。黑格尔重视思想远胜自然。

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是丰富的,而且充满活力。黑格尔 “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现实的东西绝不等于现存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展现为必然性。举例:波旁王朝只是现存的东西;法国大革命是现实的东西,在展开过程中展现为必然性,历史的原则。恩格斯的解释:凡是现存的东西都是注定要灭亡的,包含了革命性

2.2.1 青年黑格尔派

由于政治的复杂性,当时有才华的思想家,大多集中在宗教领域,对圣经故事进行批判的分析。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

施特莱斯:实体或类,站在实体的立场上。发现圣经故事中的历史的真实性的内核。把神话中的奇迹性去除,发现真实的内核(举例,诸葛亮借东风的真实历史内核,气象的大专家,退路的谋划)。认为《圣经》的神话故事包含历史的真实性,因为圣经神话是早期基督教教团的集体的无意识的创作

鲍威尔: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更加激进。认为圣经故事是个人的有意识的杜撰,不包含真实性,几乎达到了无神论。 博士俱乐部,鲍威尔是实际上的领袖,还有代表人物:科本,早期马克思。对基督教德意志世界进行批判。

费尔巴哈《论基督教的本质》:立场是现实的人,对宗教的人本学批判,不属于青年黑格尔学派。

2.2.2 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再论黑格尔哲学:康德和费希特启蒙的思想属于现代性,黑格尔的思想部分超越现代性。黑格尔要调和实体和主体调和。 宗教主要依赖伦理实体,近代才出现主体性和个别的自我意识,黑格尔觉得个别意识、主体性是有问题的,“坏的主观性”。 举例,婚姻:黑格尔认为不是个别的主体建立的契约关系,但是这样就不具神圣性,而婚姻是实体性神圣性的。原来传统社会的实体性(斯宾诺莎)缺乏主观性,需要主观意识进行调和。舆论,是个人意见的集合,是一个进步(相比于宗教统治),但是如果统统服从舆论则是坏的主观性。这是意见的领域,真理不会在坏的主观性中出现,但是黑格尔不否认主观性是现代非常重要的东西。

马克思最初学习法学,通过康德和费希特进行梳理,很快转到黑格尔哲学方面。早期马克思最接近的是鲍威尔,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解释黑格尔哲学。从政治立场上,马克思更加靠近康德和费希特。

康德和费希特的问题,应有(应当)现有(是)的无限的对立(二元论的,非我和自在物是永远不能达到的,这是主观的思想),尤其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绝对命令)中,道德是能够反思的自由的境域。但绝对命令在黑格尔看来是完全软弱的,黑格尔表达:“道德就是按照一个国家的习惯去行动”,包含了客观的内容。

2.3 博士论文

开端从1837年开始讲,主要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1841-1845,可靠的出发点)。马克思当时没有成为费尔巴哈派(到1843年)。基本的立场是自我意识,受到鲍威尔和科本的影响。主要研究伊壁鸠鲁的哲学,对宗教的抵制。但是对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有所警惕:应有和现有的无限对立,马克思存在妥协和调和。

序言:至今未解决的问题:德谟克里特(原子论者)伊壁鸠鲁(自我意识哲学家)他们的原子论的差别,而几乎所有哲学家都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抄袭的德谟克里特。黑格尔的先行工作:(1)大体上正确地规定了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将怀疑派,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归为自我意识哲学)的一般特点,(2)但是由于他的计划过于庞大而没有深入细节研究,(3)对思辨的观点(绝对精神的观点)影响了他对上述体系做公正评价。

第一部分:一般差别。(“自然哲学”和“物理学”都指两人的原子论)

  • 关系的判断:几乎所有哲学家(主要:古代西塞罗,近代莱布尼茨和康德)和教会都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抄袭的德谟克里特。
  • 把两者等同起来的问题:(翻案)他们两人在重大问题上都是截然相反的,假设他们使用同样的出发点和方法,这是有问题的。
  • 差别A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真实的世界和现象界。德谟克里特 有相互矛盾的判断。他采取怀疑论的不确定的、和内在矛盾的观点。一方面感性的现象不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它不是客观现象,而是主观的假象。“真实的原则是原子和虚空;其余的一切都是意见、假象”:区分真实的世界(原子和虚空)和现象界(意见,假象)。而另一方面,(研究自然科学时)感性现象是唯一真实的客体,并且“感性知觉”是“理性思维”,而这个真实的东西是变化的、不稳定的,它是现象。但是说现象是真实的,这就矛盾了。伊壁鸠鲁 说,哲人对待事物取独断的态度而不采取怀疑的态度。哲人比别人优越的地方,就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一切感官都是真实东西的报道者”。伊壁鸠鲁采取独断的态度,把感性现象当成客观现象。
  • 差别B不同的科学活动和实践上表现出来。德谟克里特不满足于哲学而投身于经验知识的怀抱,在自然科学(经验现象的研究整理)上有巨大贡献。伊壁鸠鲁在哲学中感到满足和幸福,轻视实证科学,因为按照他的意见,这种科学无助于达到真正的完善。他被称为科学的敌人,语法(逻辑)的轻视者。
  • 差别C反思形式。德谟克里特:必然性看作现实性的反思形式,(亚里士多德说德谟克里特)把一切都看作必然的。伊壁鸠鲁“被某些人当作万物的主宰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宁说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则取决于我们的任意性。…应该承认的是偶然,而不是众人所相信的神。”
  • 更深的矛盾,把感性看作主观假象的怀疑论者和经验论者,从必然性的观点来考察自然,并力求解释和理解事物的真实存在。相反,把现象看作真实的哲学家和独断论者到处只看见偶然,而他的解释方式更倾向于否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在这些对立面中似乎存在着某种颠倒的情况。

第二部分:细节差别。五个大方面:(1)原子偏离直线而倾斜;(2)原子的质;(3)不可分的本质和不可分的元素;(4)时间;(5)天体现象。这里讨论第一章:偏斜运动

  •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1)直线式的下落;(2)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3)由许多原子的相互排斥引起。德谟克里特只有(1)(3),没有(2)。西塞罗和培尔的理解,偏斜是为了说明碰撞,又说是为了说明自由以支持偶然性。马克思说这两种解释(碰撞/自由)是相互矛盾的:当用偏斜说明碰撞,是原子被迫碰撞,那么出现的其实是自由的反面(决定论)。他们把偏斜理解的太表面和太无内在联系了。
  • 直线运动马克思的解释:“既然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就纯粹是用空间来规定的了,他就会被赋予与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直线扬弃其中每一个点的存在,得出诸定在的存在,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质料)。就像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扬弃所有的被空间规定的定在,而表达它的存在,这个存在一定是物质性的存在(质料),因为它一开始就被空间规定。“如果说原子直线下落,就是在说原子是定在”,而原子不是定在,而是诸定在的依据。所以其实是(寓言的表达方式):直线下落说出了原子的一面:纯粹物质性的存在
  • 偏斜运动马克思的解释:原子概念中包含的另一个因素,纯粹的形式,即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与对另一定在的任何关系的否定。(形式是纯粹质料的反面。否定直线就是表达形式。)把两个环节客观化,都包含在了原子的概念中。这一运动的直接否定是另一种运动,这运动如果被想象为空间运动,那么就是偏离直线的运动。

能动性:原子是质料+形式。(古希腊人的形式是类似灵魂的东西,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论。古希腊人理解常常会采取直观的形式。)“原子是纯粹独立的物体,或者不如说被想象为像天体那样有绝对独立性的物体,所以它像天体一样不像直线而像斜线运动,下坠运动是非独立运动。”(下坠运动是被动的)“因此,如果说伊壁鸠鲁以原子的直线运动表示物体的物质性的话,那么他用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实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而这些相反的规定又被看做是直接相反的运动。”卢克莱修(伊壁鸠鲁的最重要的阐释者)说:“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偏斜运动正是他胸中能够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

(1)西塞罗所要求的物理的原因,会把原子拖回到决定论的范围里去,而偏斜正是应该超出这种决定论的。其次,在原子中未出现偏斜的概念之前,原子概念根本就没有完成。(2)培尔责备伊壁鸠鲁用偏斜代替德谟克里特的原子“精神的原理”,事实上正好相反,原子的灵魂只是一句空话,偏斜表述了原子真实的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

排斥运动:对伊壁鸠鲁来说,在排斥中原子的概念就实现了,它是抽象的形式。但是反过来说也一样,按照这个概念原子就是抽象的物质。因此在原子的排斥中,直线下坠和偏斜运动就综合起来了。德谟克里特则相反,他把原子概念中那种实现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强制的运动,一种盲目必然性的行为,他只注意到了物质方面(即分裂变化),没有注意到观念方面(在观念方面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

在伊壁鸠鲁下,自我意识已经完成。德谟克里特只是表述了经验结果的一种假定,而不是经验的推动原则。

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的警惕,博士论文中是包含矛盾的,很明确的自我意识立场,对基督教德意志世界要求批判;同时知道,它的抽象的主观性个别性有局限性,黑格尔哲学成为宗教的最后的支柱。

  • “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纯粹主观的自我意识(康德、费希特)是脱离定在的自由,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是纯粹的主观性。
  • “如果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被设定为绝对的原则,那么一切真正的和现实的科学,由于个别性在事物本性中不具统治地位,当然就被取消了。可是一切对于人的意识来说是超验的东西,因而也就是属于想象的理智的东西,也就全部消灭了。反之,如果把那只是在抽象的普遍性下表现为自身的自我意识,提升为原则,那么就会对迷信的和不自由的神秘主义打开方便之门。”科学指的是黑格尔的科学,抽象普遍性大概指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方面(对黑格尔的两面的观点)。自我意识哲学是破坏性的,使科学成为不可能,但同时使迷信成为不可能(休谟、尼采)。对当时的马克思来说,黑格尔哲学自我意识立场的否定力量高于它的缺点。

3.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

鲍威尔受到激烈攻击,1842年被大学免职,马克思进入大学任教进行纯哲学研究的可能性基本消失。马克思主要参与到新闻界和政论中。1842年4月撰稿,10月担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31日最后一期。

背景一、同“自由人”的决裂。(1)“自由人”(鲍威尔兄弟为其中,非常坚定自我意识立场)在鲍威尔被免职后,反抗非常尖锐激烈刻薄。(2)“自由人”想象马克思为手下,大量提交偏激的文章(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全是牢骚和空论)。(3)马克思的思想正在转向现实(黑格尔哲学的现实方面)。

背景二、物质利益问题。莱茵省议会当时的主要问题(主要是禁猎法、地产析分),物质利益相关。马克思作为主编,经常参与和评述,对当时的马克思来说是难以处理的问题。对黑格尔来说,物质问题应该在精神的自我上升过程中被扬弃,对“自由人”来说这些都不成为问题。

当时的主要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制度的辩论》、《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莫塞尔记者的辩护》(主要讨论国家和法的问题)。

但是马克思的主要哲学立场:人民理性

(缺了一节课)

3.1 费尔巴哈哲学与国民经济学

《莱茵报》时期之后,《德法年鉴》(1844)时期,马克思的重要转变: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主要的材料是:费尔巴哈哲学和国民经济学。

  • 马克思转向费尔巴哈。
  • 恩格斯1843《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3.3.1 费尔巴哈哲学

(1)对宗教的人本学批判,立足点是现实的人。上帝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赋予一个对象,并从这个对象中感知自己的本质。但是在赋予的过程中发生了异化,原本人的本质变成了奴役人的东西。

(2)把对宗教的人本学批判应用到对一般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对整个西方哲学进行批判的开创者),像宗教一样,哲学是人异化的形式,所以哲学本身应该受到谴责。1839《黑格尔哲学批判》意识到。黑格尔哲学(思辨神学:对上帝思辨哲学的论证)对康德费希特批判哲学的批判,黑格尔要求达到实体。这个主体和宗教是一样的,宗教采取信仰的方式,哲学采取思辨思维的方式。但着是整个西方的形而上学的历史创造出来的,黑格尔只是在这里完成了整个西方哲学。“斯宾诺莎是罪魁祸首,黑格尔是完成者。”费尔巴哈是开端。之后尤其有影响力的是尼采:追溯到苏格拉底对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宗教神学的思辨的方式从根基上被打破了.

(3)费尔巴哈哲学的立足点:本质性被导回到感性——对象性中去。

  • 现实性就是感性。与柏拉图依赖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传统的开端)完全不一样。“上帝死了”(海德格尔的解释:超感性世界腐烂了坍塌了不再具有约束力了)。“一切事物的现实性首先在于它是感性的。”现实的人首先就是感性的人。主体的现实性首先在于对象性,(A)“主体如果没有对象它就是‘无’”,主体首先针对黑格尔的绝对的主体(绝对者主体没有对象,自己创造对象),“非对象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B)“与主体本质相关的那个对象是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现实的主体人主要有三种对象:自然界、他人、上帝。
  • 形而上学意味着,(A)超感性世界(形而上)/感性世界(形而下)必须被严格区分开来,(B)而且本质世界在超感性世界而不在感性世界。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感性世界本身是不真的,它只是分有了理念,感性的事物没有真理性。
  • 不赞成18世纪唯物主义——“物质”的观点,“物质”不是感性的事物,是物的实体、理念,是关于物的思想物。

(4)存在论问题,对象性的反思形式是直观。因为费尔巴哈对对象性的理解仅仅借助于直观,但是直观解决不了主客体的分立。两种直观,高级的哲学直观(看到高于人性的东西)和普通的常识直观(看到人性中庸俗的部分)的矛盾,费尔巴哈采取了中介的一种直观,试图解决问题。站在感性世界否定超感性世界,同样是不成立的,超感性的东西也是无法否定的。费尔巴哈理解这个问题,但是无法通过直观解决。

3.1.2 国民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发现,国家法律人的观念等,不能通过它自身加以说明,国家等理念根治于市民社会中,市民社会的解剖需要要政治经济学中。
  • 恩格斯在这个时期已经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3)
  • 一般财富、流通(重商主义) -> 财富的主体本质、生产(国民经济学)。外在的财富 -> 抽象内在的“财富”(突出在劳动价值论)。

(1)重商主义或货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史),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产业资本充分发展以前的商业资本。错觉:科学是逻辑理性自身产生的,自然科学实际上也是社会历史的,不是仅仅理性的。资本主义生产(现代经济生活)的两个前提条件:(A)集中货币财产;(B)生产为了商业,即通过商业获得发达的市场。资本首先是货币,但是货币不一定是资本。流通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商业资本的公式要求增值,货币变成增值手段,变成了商业资本。首先集中资本,再通过流通使资本增值(G——W——G’)。

  • 典型形式出现在英国,讨论非常具体的问题,“如何保持英国的繁荣?”:(1)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2)吸收外国铸币,不让它外流。
  • 结果A:具体的特殊财富,变成了一般财富和抽象财富,用货币量来标示。
  • 结果B:发达的流通和广泛的市场。

(2)威廉配弟,现代政治经济学之父,《政治算术》。(A)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学科学问题:市场价格所环绕着涨落的平均价格(自然价格,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价值论先河):生产时消耗的劳动;同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B)采用了现代的方法(自然科学借鉴),并加上数学的形态。

(3)重农主义(魁奈),法国,把商业资本的主导权转移到农业。魁奈,医学博士,路易15的宫廷御医,60岁开始研究经济学。(老)米拉波(法重商主义代表)和魁奈的争论:人口增长与财富增长的先后,米拉波倒戈为重农主义。魁奈的观点:财富的真正的源泉是土地,围绕纯产品展开:(A)财富的增值:multiplication,纯产品增加:农业;(B)财富的加算:addition,加工工业,没有财富的增加、甚至有减少,只是物质的结合(“生产费用论”),更不用说商品的流通。对重商主义(流通是财富源泉)的决定性批判打击。价值是生产的产物,而不是流通的产物

(4)斯密和李嘉图,英国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

  • 亚当斯密《国富论》,反对重商主义,包含重农的因素:在生产不在流通。(1)确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的形态:任何物品的真正的价格=获得该物品的劳动和努力;(2)规定了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的领域(三个基本阶级的基本收入):利润、工资、地租;(3)开始研究资本(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构成,资本不是单纯的实体。
  • 斯密主义:不干涉、放任、自由,没有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当前,凯恩斯主义:要求国家干预)
  • 李嘉图,继续斯密,补充并彻底的发挥。以劳动价值论为例,贯彻到各个领域。价值不仅由生产中的劳动决定,也有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决定。不是由实际消耗的劳动决定,而由必要劳动决定。

(5)西斯蒙弟,法国人,经济浪漫主义,古典经济学对自身的疑惑。早期是斯密主义者。出自现代经济生活的矛盾,危机是的不可避免性,危机最终是毁灭性的,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性(与斯密李嘉图讨论“资本主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不同)。“古典经济学由李嘉图告终,西斯蒙弟补充了这个结果。”(马克思)

3.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德法年鉴》时期,《论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费尔巴哈的立场(现实的自然界与人),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同之前施特劳斯和鲍威尔(自我意识)的立场不同。

(1)要求对宗教的世俗基础进行批判。费尔巴哈:对思辨哲学批判,人创造了宗教(人自我异化的神圣现象)。费尔巴哈把宗教神学归结到现实基础人上,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世俗基础的表现,因而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世俗基础的批判。

(2)确定德国的历史性。历史如何展开为必然性,不同民族的历史如何展开。不同民族的历史展开是不一样的,完全不考虑德国走英国和法国的道路,应该有德国本身的传统决定德国的历史性。不从原本(现实社会)走,而从副本(德国哲学)走。不是去批判德国的现实(尽管它应受到批判),因为这样会低于批判的水平(因为不处在焦点),问题应该集中在德国的哲学上,“德国人不是本世纪历史的同时代人,而是本世纪哲学的同时代人”。

        graph LR
        A[政治解放] --> B[现代国家:英法] --> D[对其批判达到人的解放]
        A --> C[德国的法哲学:理论]
  

(3)德国政治解放的不可能性。黑格尔法哲学是现代政治理论的最高的实现。对法哲学批判意味着对现代国家批判。法哲学的缺陷,表现为现代国家的缺陷。德国能否通过政治革命达到现代国家的高度。马克思则探讨德国完成政治解放的不可能性,德国没有对立:社会消极的普遍代表、社会积极的普遍代表。法国则有——贵族僧侣,表现出坚毅,尖锐;资本商人:开阔的胸怀、鼓舞力——激烈的对立。

(4)德国革命的可能性,必须跳过政治解放,进行人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批判上升到人,就超出了德国现状。法哲学在理论上达到了,还需要实践的基础:形成无产阶级

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形成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一个由于自己受的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阶级并不要求享有任何一种特殊权利,因为它的痛苦不是特殊的无权,而是一般无权,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权,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发生片面矛盾,而是同它的前提发生全面矛盾,最后,它是一个若不从其它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它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是这样一个领域,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

3.3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恩格斯1843年年底发表在《德法年鉴》。恩格斯家庭是基督教虔诚派,需要克服的障碍比马克思多。开始于马赫和施特莱斯,不像鲍威尔那么激进,然后1841年前后一下子跳跃到费尔巴哈。马克思关注法国革命,恩格斯关心英国工业。

(1)通过研究英国工业,发现经济现象是历史的决定性力量,至少在现代历史。

(2)经济学的两个主要阶段:A重商主义、货币主义;B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解到了主体的本质。

(3)肯定私有制的古典经济学是伪善的、矛盾的、不道德的。需要对私有制进行批判,划定界限,判断条件,私有制是历史的

(4)表现出来的危机和问题是私有制共有的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的转变:唯心到唯物,民主到无产。《德法年鉴》时期持续一年(1843-1844),只出了一期,为了响应费尔巴哈的“高卢日耳曼原则”,结合理性的德国原则和感性的法国原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年发表。

  • 马克思的笔记非常难以鉴别。卢卡奇认(俄)为马克思思想存在空缺:物化理论的阶段。《手稿》填补了这个空缺,由于卢卡奇的投入,使得《手稿》的鉴别质量高。使得俄文版远质量超德文版本,俄文版是我们的主要参考。
  • 读起来比较困难:混杂各种思想,思想转变的分娩镇痛时期。但是由于是手稿,其中包含了思想的隐秘部分。

重要动向(导言):

  • 马克思明确的哲学立场依然是费尔巴哈,但是有婉转的批判(和德法年鉴时期有所差别)。《法哲学批判》时期认为费尔巴哈已经完成对黑格尔的批判,而手稿中似乎觉得(没有把握)对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有必要重新批判(导言注释2)。
  • 明显开展出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政治的世俗基础根植在市民社会,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

分成几个部分来阅读:

  1. 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2. 以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
  3. 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变革。

4.1 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4.1.1 国民经济学的基本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两个彼此矛盾的命题同时得到证明):劳动价值论与工资规律的矛盾。国民经济学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劳动价值理论,劳动的人格化是工人);但是又说工人只能得到工人的那部分(工资)。国民经济学前提的劳动:自相矛盾的“劳动”立场:“有害的,招致灾祸的劳动”,“片面抽象的劳动”,“异化劳动”。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以及不是为了繁衍人类而是为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

        graph LR
        A[自相矛盾的劳动] --> B[二律背反] --> D[劳动价值论]
        B --> C[工资]
  

4.1.2 异化劳动的规定

异化劳动的规定:

  • 物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资本支配劳动:积累起来的劳动支配活着的劳动。
  • 自我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 类本质的异化:人的类本性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类本性”变成了维持生活的需要,“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 人同人之间的异化:人对自己的关系,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表现出来。人的异化通过与他人的异化表现出来:表现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内的斗争。

4.1.3 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1)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国民经济学把私有财产看成不可动摇的自然的前提,马克思对其进行批判,提出:异化劳动是原因,私有财产是结果。私有财产不是源于自然理性的,而是被异化劳动建立的。

(2)国民经济学阐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律,国民经济学是在异化劳动范围内的。

(3)国民经济学把握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重商主义(财富为人外在的)到国民经济学(主体本质)的变革。不再是拜物教的,而是新教徒。举例:旧贵族会留着孩子金钱,开明的启蒙的父母会送孩子游历留学。

最后又转到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

4.2 以“异化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与政治经济批判紧密联系,并且与浪漫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划清界限(在马克思之前有很多共产主义前辈,比如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2.1 何谓“积极扬弃”?

        graph LR
        A[差别] --> C[对立] --> D[矛盾] --> E[扬弃对立的前提]
  

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它就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这就是作为发展了的矛盾关系,因而也就是作为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关系的私有财产。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不难看到,整个革命的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

有产无产的对立,是富人与穷人的对立,已经被很多人把握了。但是还没有发展到矛盾状态,使得这种对立能够解决的前提呈现出来。 “积极扬弃”并不是单纯的反对私有财产,相反他认为私有财产的充分发展,才有解决矛盾的前提,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讨论问题。与法国空想浪漫主义的思想不同,浪漫主义倡导回到过去的所谓黄金时期,开历史倒车,返回重农社会(蒲鲁东,西斯蒙地)。

“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而浪漫主义认为方向是相反的。

4.2.2 三种形式

(1)粗陋的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没有扬弃私有财产关系),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关系被平均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工资意味着劳动力的价格,需要取消工资,才能跳出矛盾的范围。)

  • 强制提高工资,工资平等化,社会被平均化为工人。
  • 每人获取一部分股份,社会被平均化为资本家。

(共产主义)在他的最初形态中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

(2)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和经济性质的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是经济的,因为需要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也不是政治的,因为政治无非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所以面对共产主义民主和专制不是问题,而是废除国家的。(大饼的例子:一个人有10个大饼已经吃饱了,而另一个很饿却没有大饼。现代的经济生活,大饼需要用美元来交换,否则只能偷抢,也就是违法的。)共产主义是社会性质的,举例:非常纯粹的志愿者活动,某些居委会的活动。

(这种)共产主义(a)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b)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尚未完成的,并且仍然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

(3)马克思的“人的复归”的共产主义。不仅是积极的扬弃,同时有存在论的原则高度。原则高度很重要,在资本的前提,或者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的前提下,讨论环保是毫无意义的。主体性哲学,资本逻辑认为:事物是有待加工的材料,纯粹的质料。海德格尔对主体性哲学批判:事物因自身而在场。达到存在论变革的高度。人与自然的,经过分化发展过后的,统一要被建立起来。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合乎人性”是翻译的词汇,马克思没有形而上学的意思),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由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4.3 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4.3.1 费尔巴哈的贡献

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真正克服了旧哲学。…(1)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通过思维加以阐明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因此哲学同样应当受到谴责;(2)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成为理论的基本原则;(3)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1)不光批判黑格尔,而是把黑格尔看成柏拉图斯宾诺莎的完成,对整个哲学进行批判,影响了后世许多人。

(2)费尔巴哈不懂什么是社会(被很多人批判),但是人类社会在费尔巴哈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中被体系出来。在高级的哲学直观中,人与人的直观的对象性的关系是“爱”。他自称是社会主义者,他被看成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主要领袖。而在普通的主观中,普通日常生活中的直观,不是爱,而是以冲突和对抗表现出来。费尔巴哈没有部分使这两种直观沟通和调和。所以费尔巴哈的问题在于,他的高级的哲学直观和普通的直观无法沟通——不懂辩证法。

(3)“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立足于自身至少并且以实证为基础的肯定”):是感性。“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是思辨的思维,是黑格尔哲学的原理。

4.3.2 否定的否定

费尔巴哈这样解释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论证了要从肯定的东西即从感觉确定的东西出发):(1)黑格尔从异化出发(在逻辑上就是从无限的东西、抽象的普遍的东西出发),从实体出发,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就是说,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2)他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3)他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宗教和神学的恢复。

(1)正题,思维还是抽象的,从宗教神学出发;(2)反题,思维的外化,扬弃了宗教神学;(3)合题,重新返回思辨的思维,宗教神学的恢复。

费尔巴哈把否定的否定仅仅看作哲学同自身的矛盾…

(黑格尔)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肯定黑格尔为做出了历史运动的表达,但是批判他只是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是被费尔巴哈忽略的东西,在《手稿》中被重新找回。拯救了被德国唯心主义发展起来的,活动的原则。

4.3.3 对象性的活动

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定是对象性的活动.

(直接影响了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对象性的活动:对费尔巴哈,和对德国唯心主义的(微妙的)关系。“感性和对象性”的直观来自费尔巴哈。“活动”来自德国唯心主义的发展,自我意识作为先验的统觉被康德称为纯粹的活动;费希特把他的自我称为活动本身;谢林把自我意识的活动过程称为无限的活动;黑格尔把思辨的思维称为自我活动(无限者自身的活动)。

反映出当时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

5.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新世界观的创立

1844年到1845年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恩格斯晚年才整理出来发表)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932年才发表)。

5.1 存在论变革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1)实践:感性活动或对象性活动。感性和对象性的理解,要求很高的学术基础。《手稿》中展示了“对象性”这个词的由来。感性的活动万万不能在一般的角度上理解。活动是与德国唯心主义的,实体的自我意识相关联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对全部旧哲学的清算。批判从前的唯物主义,是从对象的立足点出发的。

(《费尔巴哈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上文中“对象性的活动”(gegenstandliche:原来翻译成“客观的活动”)。

(3)同单纯理论态度的批判的脱离。《手稿》对精神现象学的批判,精神现象学最后是“绝对知识”的态度。问题不在于理论、知识、思想,问题不止在理论本身,问题在于人类的历史性的实践。现在人们都还难以消化,因为我们还在现代性的意识形态中。

5.2 历史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XX(辩证、历史、实践)唯物主义只能指整个马克思哲学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生活世界:理性前的、概念前的、逻辑前的、反思前的,“构成逻辑的基础的东西是非常不逻辑的”(维特根斯坦)。

一切意识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2)权利与权力。权利似乎是理性安排的东西;权力是感性的力量,不是理性的。举例:“一匹马站在那里,是靠理性还是意志”,黑格尔与叔本华的争论。

举例:1999年哲学系计分,按劳分配,积分方式是合理/不合理,给本科生上课的分数被提高。本来以为合理或者不合理是理性的斗争,但是这都是表面的。制定标准和标准被推翻,是阶级斗争:年轻教师(只能教本科生课)和老教师(研究生和博士生课)。真正的问题是社会权力,是感性的力量。

从理性的领域,深入到生活世界中,并在生活世界中,确立社会权力的基本方式,并在社会权力的基本方式中理解按照理性的权利。本质是社会权力(支配他人的手段)的冲突,安排在它之上的那些形式。

讲座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2022/11/13)

普遍、具体的现代化:

  • 现代化对任何一个民族 普遍的 历史性的命运。全球化世界史,普遍的交往,一种支配和从属关系。
  • 具体化:从抽象到具体。每一个民族都采取了相当不同的方式,需要特定的历史条件具体化,才能真正使现代化实现。所以我们需要中国的具体化道路。从西方借鉴的经验同样要具体化。
  • 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来源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只有彻底的社会革命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基。建立起联系的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思考在怎样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

  •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的现代化。如何规定了共同富裕的基本的含义和本质的特征。
  •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和平发展道路的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长期的历史过程。

  • 现代性最基本的支柱: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资本不会带来共同富裕,资本必然会两极分化。资本需要起作用,不是取消资本,取消资本不是现代化。是历史的一个章节,在资本影响下,共同富裕也要能够展现出来。在新形态下,资本仍然发挥作用,但是它是被扬弃的。
  •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 必须充分的现代化,占有现代文明的成果。
    • 同时必须能够扬弃超越现代性本身。